考古资料证实,远古时期的商丘境内河沟纵横,湖泊密布,沼泽连片,丘岗连绵,水草茂盛,林木参天,各种野生动物出没其间。这片富饶的土地,既为古代的氏族部落提供了理想的繁衍生息之地,也为原始人类提供了发展农业生产的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。公元前21世纪,中国已由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。这时,居住在商丘的是商族氏族部落,其首领是被夏朝统治者封为火正的相土。
相土身材高大、体质健壮、在带领氏族民众狩猎时,常与野马、野猪、大象、猛虎、凶狼等野兽搏斗,并经常将各种野兽打死或制服。长期与野兽的争斗过程中,相土观察到,高大健壮的野马,是与人类最亲近的动物。野马不吃肉,食物是野草与野果一类的东西。如能将野马驯服,将野马由野生变为人工饲养,其利用价值将不可估量。于是,相土开始驯服野马的活动,经过与野马的无数次搏斗历尽千辛万苦,终于将野马驯服了。相土精心照料被驯服的野马,耐心细致地选用草料饲养,使马慢慢适应了家养的生活习惯。
相土驯马成功后,又亲自或指导商族部落的人驯服野牛、野猪、野羊、野狗、野鸡等,将它们驯服之后,由野生变为家养。这些动物变为家养后,由于饲养条件及生活环境的改善与改变,繁殖能力增强,数量逐渐增多。今天所称之的六畜,即马、牛、羊、猪、狗、鸡,在相土时代,均有大量饲养。《世本・作篇》中有关"相土作乘马"的记述,便是对相土驯服并饲养牲畜的真实写照。
相土亲自或带领商族氏族部落驯服并饲养牲畜的目标是明确的:马主要用于作战、狩猎和运输;牛除了食用外,还用于运输和祭祀;猪、羊、鸡除供人们食用外,主要在祭祀活动中当做祭品;狗则用于防卫与狩猎,有时也用其作为祭品。
《吕氏春秋・古乐》中有关"商人服象,虐于东夷"的记载,说明相土不但驯养马、牛等动物,而且还驯养大象,并且把驯服的大象用于征讨东夷人的战争之中。甲骨文中的"为"字,状似以手牵象形,证实确有相土驯象之事。
《诗经・商颂・长发》云:"相土烈烈,海外有载。"从而可以说明,相土驯养动物的事迹和经验,不仅被居住在黄河中下游一带的商族人所熟知,而且还被中原之外的人们所传颂与敬仰。
相土是商族人始祖阏伯的孙子,也是阏伯火正的继承人。作为中国的第一位驯兽师,他不仅为中国畜牧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,而且所率的商族氏族部落武力也是比较强盛的。其乘夏王相失住,对东方无力控制之机,迅速扩展商族人的势力。以商丘为中心,把势力伸张到黄河下游的广大地区,在泰山附近建立了东都。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,感谢每一位的分享。